生物育种亟须突破哪些关键技术瓶颈?生物育种产业化如何提速?4月1日,在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表示,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生物育种已成为提升国家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必须把握发展机遇,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实现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生物育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源头,当前,生物育种迎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生物育种已向智能化、精准化、工程化发展。”万建民认为。
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领域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50余万份,数量跃居世界第二。基因资源挖掘深度化、高效化,作物遗传育种技术不断发展,育成新品种7万余个,有效支撑了粮食产量和质量稳步增长。此外,我国育种基础研究取得一些突出进展,完成了多种重要农业生物的测序或重测序,在水稻、小麦等作物基因组学研究上国际领先等。
与此同时,万建民认为我国生物育种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原创不足。我国农业生物基础研究与育种应用结合不紧密,重大育种利用价值的新基因不多,复杂性状形成的机理解析尚不深入。同时,育种理论方法创新能力偏弱,多维组学数据类型和规模不足,机器学习模型和生物学过程融合不够,核心算法与模型创新缺乏。
万建民说,我国前沿育种技术短板依然突出。比如核心技术专利缺乏,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大数据技术高价值专利处于空白;基因编辑底盘工具、合成生物元件、全基因组选择模型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
如何破解我国生物育种存在的问题?万建民建议,应从构建新型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加强目标导向的基地研究、加快生物育种技术原始突破、推进生物育种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力,加快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育种成果产业化应用。“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我国必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万建民说。
原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必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 突破关键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