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水共治”是海南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优势和实际,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治水工作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牵着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民生也是“国之大者”,抓好治水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打赢打好“六水共治”攻坚战,澄迈县锚定目标,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坚持制度化、项目化、市场化、全局化、智慧化、群众化的工作导向,创新推进新时代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海南水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坚持制度化导向,强化治水效能
治水工作领导小组是治水工作的领导核心,一直以来,澄迈县坚持以党建引领,将抓好水治理工作作为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重要内容。在省级统筹,市县落实,部门联动,流域协同的工作格局上,常态化落实“一月一提醒、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考评、一月一通报”工作机制;配套完善治水办工作制度,制定治水办工作规则、议事规则、信息管理制度、工单转办督办、信息共享、工作考核及公众参与等各项制度,构建起“一个核心+四个机制+N个配套制度”工作架构,以制度化建设为治水工作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水效能。
坚持项目化导向,找准工作抓手
没有项目支撑,治水就是一句空话。澄迈县始终确立“项目为王”的工作导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有效推进“治水”工作。2022年,澄迈县新建、续建治水项目30宗,全年完成投资5.3亿元。2023年全县治水项目28宗,这其中既谋划了全域性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农村供水管网提质增效工程、灌区及水库标准化管理建设工程、水系连通工程,也开展了岭后河、玉楼河、老城河等三条河流的流域性治理前期工作,加强治水项目谋划储备,统筹散乱小项目,做到“肥瘦搭配、合零为整”,打包形成流域性、综合性项目,整合治水各领域资金,包括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模式,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澄迈始终强化“服务为先”的理念,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县治水办常态化开展项目监督和工程进度跟踪,及时发现、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堵点,在规划、用地、用林、用海等方面全力保障项目推进,促进项目加快完工。
澄迈结合地方实际,抓住治水工作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既抓当前重点,又兼顾长远,将“六水共治、治污先行”作为首要工作,狠抓城镇污水处理、农村污水治理、水产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统筹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提质增效、截污纳管、雨污分流等工作;既抓机制建设,又借助技术力量,建立健全供水、污水厂站运维、管网养护等管理机制,配套智慧水网等技术支撑,提升治理水平;既有点的突破,又有面的提升,打造幸福河湖示范点建设,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又将其融入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以点带面推进全县水系连通、水美乡村工程建设。
坚持市场化导向,引入源头活水
澄迈围绕“建立找钱机制”,持续做好项目谋划和储备,形成“政策来了申报一批、资金到了落地一批、时刻准备递补一批”的梯次接续格局。在澄迈全县的治水项目中,7个项目已申请2023年第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和一般债券资金2.7亿元,14个项目正在积极申请2023年各项债券资金。
澄迈不断开拓市场融资思路,区分项目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属性,探索EOD、EPC+O、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商业模式,健全合理的利润分配、风险分担机制,建立政府市场公众多元投资体系,重点挖掘项目本身收益,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比如建立有偿用水和使用者付费机制,既可提高用户节水意识,还助于开拓收益渠道,搭建投融资模式;再比如建立水质水量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提高治水积极性,实现谁用水谁出钱,谁治水谁赚钱。
澄迈通过组建地方水务环境国有平台公司,搭建一支懂水务、会管理、善运营的水治理技术支撑团队,并加强与设计院所、咨询公司、内地供排水、流域治理方面的集团公司建立长期交流合作机制,推进治水专业化、市场化,结束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时代,公司做好建设运营,政府行使监管、考核职责。
坚持全局化导向,抓好水陆统筹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澄迈坚持全局化导向,牢固树立全岛“一盘棋”思想,将陆海统筹和水岸上下游全领域综合治理,协同推进陆域和海洋水生态环境保护,把局部问题单个项目放在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当中去把握和解决,高度重视“源头管控、过程削减、末端修复”的流域治理思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特别是河流上下游、干支流联防联控,着手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强化河湖海水岸线管理,进一步落实河湖长制,明确权责,确保河湖长和河湖共命运、齐进退、共荣辱。
坚持智慧化导向,提升管理水平
澄迈积极推进智慧水务平台建设,综合利用大数据、AI、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搭建水务智慧化底座,覆盖城市全域,搭建物联感知、雨污溯源、在线监测、信息预警等功能模块,全面消除监管盲区死角,集成河道水位、管网给排水等信息,架构水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画出智慧治水作战图,智慧水务信息集中体现于各级指挥调度中心,高效辅助水务主管部门战略决策,助力水务公司和污水运营管理单位生产管理,推进水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
坚持群众化导向,营造浓厚氛围
充分挖掘和调动群众参与治水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结合公众参与机制,畅通公众信息反馈渠道,探索建立河道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响应、立即整改的实时大数据应急模式,实现政府引导、市场响应、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的高效运转模式;另外一方面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学校、社区、村两委等基层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围绕“六水共治”开展送清凉、巾帼行动、世界水日、清河行动、志愿者服务等主题活动,新闻媒体等相关单位发挥各自阵地、平台优势,强化宣传引导、氛围营造和舆论监督,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实现全域、全城、全民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