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无人机飞防、水肥一体新技术频频运用于海南农垦农业生产;海南橡胶金橡公司成功研发纳米保鲜胶具,有效延长鲜胶乳保鲜时间4至7小时……一系列农业新技术扎根海垦沃野,补齐发展短板,增足发展后劲。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这两年来,海南农垦各企业坚持“农垦姓农”,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聚焦种业创新,绿色循环农业、数字经济,瞄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弱项发力攻关,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新农具下地 科技种田增效率
在田头,一架植保无人机在工作人员的遥控下,盘飞在荔枝园上空,一边飞行,一边喷出乳白色水雾。
今年生产季,这样科技感十足的景象常出现在海南农垦东路农场公司(以下简称海垦东路)的标准化荔枝种植基地。
“现在我们施肥都交给了无人机,不仅可以精准记录剂量,也方便溯源。”该公司果蔬分公司经理林勇介绍,以这片330亩的荔枝园为例,传统的人工喷洒需要6人共同作业3天才能完成,但无人机仅需2天便可完成。
除了节省人力、节约时间,使用机器的喷洒成本也要比雇人喷洒成本低两倍,还能更好地保证荔枝挂果质量。
放眼沃野田畴,科技种田增效率。无人机、物联网等高科技“新农具”纷纷下地,各显神通。众多技术新、装备强,不断优化升级的农业机械陆续普及,成为农家好帮手,为作物稳产增收保驾护航。
“新农具”下地,海南农垦企业不断解锁农业生产的高效新招——定安县黄竹镇,海南农垦万亩菠萝蜜标准化种植基地,植保无人机开展飞防作业;在海垦红华10万头现代高效仔猪场,饲养员仅需操控电脑,系统便能完成自动配料、自动搅拌、定时定量投放等操作……
新农种研发 种业创新再提质
在海垦南繁产业玉米试验田,玉米叶尖随风微微摆动。海垦南繁产业集团(以下简称海垦南繁)玉米组工作人员行走其间,收选符合要求的果穗,装入白色专用袋中并填上标签。这些玉米材料经过对比试验,将选出15个玉米新品种,参加国家及省级品种审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海垦南繁以多元举措吸引人才,组建技术团队,选育优质品种,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紧紧瞄准市场需求,海垦南繁以前期筛选鉴定出具有优良特性的玉米种质为材料,通过杂交育种、创制新种质,预期培育出适于东华北中熟、中晚熟玉米,黄淮海夏玉米,西北春玉米和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以及高产、适应性强、优质、多抗、适于机械化操作的玉米新品种。
据统计,在自主品种培育方面,近两年,海垦南繁联合科研单位审定了两个常规水稻品种、五个杂交水稻品种,一个杂交玉米品种,提交了4个籽粒玉米品种参加国审,目前正在全力推进鲜食玉米、大豆、番茄、茄子、秋葵等作物的新品种培育工作。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海垦南繁多重探索做足种业文章,持续提高“繁”的能力。
在岛内,海垦南繁将依托整合的南繁科研及生产基地,在三亚、陵水、乐东、东方等地开展杂交水稻、玉米种子代繁代制工作。
在岛外,海垦南繁积极“走出去”与优势种业企业合作,在新疆、甘肃等地区开展玉米、大豆等作物制种工作,加强制种综合服务能力。
“与全国玉米产业界在育种、生产、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加深合作,真正让打上‘海垦’品牌的玉米走进千家万户。”海垦南繁相关负责人说。
新农技运用 技术赋能促增收
新技术试验成功!在儋州市雅星镇,海南橡胶八一分公司胶园里,一场关于胶水保鲜的新试验成果激励人心。
2022年10月,海南金橡晨星塑料公司引进国外纳米抑菌技术,在海南橡胶八一分公司胶园进行100株橡胶树的纳米多功能胶碗和胶桶试验。
“共收集了30公斤鲜乳胶,经过实验室检测,成功将鲜胶乳的保鲜时间延长4至7个小时。”海南金橡晨星塑料总经理吴清哲介绍,这种纳米保鲜胶具是把由铜、碳组成的纳米材料,应用到胶工日常工作的胶碗、胶桶中,一方面可缩短收胶作业时间的60%,提高收胶速度;另一方面能够减缓微生物繁殖时间,在一定时间内保证鲜胶水的品质。
“目前纳米保鲜胶具,已经通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权威实验验证。”吴清哲透露,新产品的上市,需要不断试验和总结经验,探索出生产技术的“最优解”。下一步,公司将对该产品进行成品中试,进而稳步推进纳米保鲜胶具在海南橡胶的推广应用。
新农技的运用,让科技手段赋能农业生产,持续促进增收。
农业科技持续发力,海南农垦各企业以“科技兴垦”为抓手,助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供应链、完善利益链,从而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职工增收致富,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延伸产业链条,海南农垦各产业集团做足“深”功夫。
在果蔬板块,海垦果蔬集团与省农科院加工所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从鲜切菠萝蜜保鲜、速溶斑斓粉产品开发、椰子水灭菌工艺升级等课题入手,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
在热作板块,海垦热作产业集团启动海南红茶示范生产线建设与技术推广等3个科研合作项目,提升咖啡、茶叶、胡椒等热带作物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原标题:海垦企业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引领,讲好农业“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