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开闸口、拉网、鱿鱼“诱惑”……4月24日上午10时,在三亚海昌户外水域,生物保育部的工作人员和潜水志愿者们正采取多种举措,与领航鲸“海棠”斗智斗勇,希望以此引导“海棠”进入医疗池中进行医疗体检。
据悉,此次体检为“海棠”放生前准备工作之一,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专家将对此次体检检测结果及其恢复情况进行评估,若达到放生标准,将于五月份组织放生。
4月24日,游动在三亚海昌户外水域的领航鲸“海棠”。记者 沙晓峰摄
4月24日,游动在三亚海昌户外水域的领航鲸“海棠”。记者 沙晓峰摄
定期检测池体水质环境
上午9时40分,在三亚海昌户外水域的南部区域,水质检测员马林正在用勺子打水,并将取到的水样倒入水瓶中。像这样的操作,马林已习以为常,她每周两次都会来户外水域取样,动态检测水质情况。
“主要是进行检测理化和微生物指标是否合格,确保它生活环境持续稳定。”马林将瓶盖拧紧后,放入箱子准备带回检测室进行检测。“和‘海棠’相处这么长时间了,我们就好像是朋友一样,每次来取水都能看到它的身体向好的方向变化,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值得。”马林欣慰地说。
据悉,领航鲸“海棠”所在的户外水域是由三亚海昌特别打造的“天然海水水域”,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模拟海洋原生态环境。该水域共有两个区域组成,总水体近1.2万立方米,面积4500平方米,水深2.5-4米。
4月24日,在三亚海昌户外水域的南部区域,水质检测员马林正在取水准备检测池体水质环境。记者 沙晓峰摄
工作人员用鱿鱼引导领航鲸“海棠”进入医疗池。记者 沙晓峰摄
计划五月份组织放生
除了对生活的池体水质环境定期检测外,海昌还安排了专人专项照护领航鲸“海棠”。
记者了解到,目前,领航鲸“海棠”一天能吃12kg鱿鱼和2kg鲱鱼,工作人员每天会分4餐对其进行喂食。同时,为了实时获悉“海棠”动态,海昌还安排保育员24小时轮班看护并观察呼吸情况。
当天上午,历时近两个小时,领航鲸“海棠”在大家的引导下,成功进入医疗池中并完成了体检检测。生物保育部负责人曹政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训练和治疗期,领航鲸“海棠”健康状况良好,当前正处于放生准备阶段。此次体检检测正是为放生做准备,海昌会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专家对检测结果和“海棠”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如果达到放生标准,计划五月份组织放生。
4月24日,在三亚海昌户外水域,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正采取举措,引导领航鲸“海棠”进入医疗池中。记者 沙晓峰摄
4月24日,工作人员正在给领航鲸“海棠”抽血化验。记者 沙晓峰摄
或将在中国救助历史上创造首例
“领航鲸是比较稀少的品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体形很大,搁浅后救助成活率可能都达不到1%。‘海棠’是一头亚成体短肢领航鲸,体长362厘米,体重500公斤。”从今年1月发现领航鲸“海棠”搁浅后,曹政几乎全程参与了救助和治疗行动,看到曾经奄奄一息的“海棠”如今在户外水域“畅快”游动,曹政内心激动不已。“如果能顺利放生,此次‘海棠’的救助将是目前国内首次成功救助体型最大的鲸类,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救治“海棠”引起了全国各地海洋生物专家的关注。1月4日,海昌集团生物健康管理负责人乜英奎专门从上海赶到三亚,负责“海棠”救治工作,并根据“海棠”状态、各类检查数据和救治措施,建议消炎补液、护肝、护胃,分阶段进行营养支持。此外,来自中科院深海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三亚亚特兰蒂斯、蜈支洲岛旅游区、富力蓝海保育中心等单位和企业的海洋生物专家赶赴现场对“海棠”进行会诊,外籍专家也在线对“海棠”救治进行了指导。
乜英奎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领航鲸在全球范围内成功救助并成活的案例相对罕见。因此,若“海棠”获得成功救助,将成为全球领域内的一项重要突破,也将在中国救助历史上创造首例。这不仅对保护海洋生物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全球其他濒危物种的救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