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小米汽车亮相,小米汽车话题热搜,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也跟着不断被讨论和出圈。
但这其中,原本该是重要小米汽车生态链公司的纵目科技,不在其中。
这家以自动泊车、雷达传感器为核心业务的供应商,这家小米进军造车后第一批投资押注的公司,刚走出上一轮阴影和市场流言:先是科创板上市失败,后又紧急辟谣CEO被控制。
但智能车参考获悉,灯下黑的纵目科技,正在低调开拓一项新业务、赶往下一个热风口,未来小米汽车也离不开的新物种——
充电机器人,大号汽车移动充电宝,自动驾驶技术和充电补能交叉创新的产物。
纵目科技布局充电机器人
智能车参考获悉,纵目科技已经开启了充电机器人赛道的布局。
而且从招聘渠道,也已经得到了证实。在官方领英上,纵目科技最新发布了多个相关的岗位。比如储能充电机器人现场运维工程师,部分岗位在宁波,但最主要的依然是其总部:上海。
另外还有充电桩运维工程师,工作地点也包括宁波和上海。
并且这些岗位均提出,求职者必须拥有3年以上机器人、充电桩、电气工程等相关经验。
△运维工程师职位简介
另外,纵目科技也开始招聘运维实习生,工作内容也和充电机器人相关。
种种迹象表明,纵目都在开始全新业务的招兵买马。
有纵目内部的盆友说,这其实有不得已为之的结果,因为纵目之前的泊车方案业务,现在正在被行泊一体降维打击,而雷达方面的业务,进展与预期还有差距,之前甚至还考虑过造芯……但不知管理层最后如何做的抉择,希望把之前的能力和未来的风口,做一个十字路口交叉创新。
充电机器人,就是这个十字路口上的新业务。
充电机器人是什么?
充电机器人,即“会自动驾驶”的充电桩。
一般来说它们的工作模式是,用户在手机上下单充电机器人,系统根据车位和电量派出合适的充电机器人接单;接单后,充电机器人可自行找到车位,机械臂自动连接或者用户手动连接充电;充电完成后,充电机器人离开,用户在手机上结算费用。
也就是改变以往车找充电桩的模式,充电机器人是充电桩来找车。
这么看来,充电机器人的特点或优势非常明显。
首先是和一般的充电桩相比,充电机器人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在停车场召唤来就能充,无需开着车去找桩。
并且,虽说新能源车补能是关键,但并不是所有小区等场所都适合安装固定充电桩。
占地面积小的充电机器人,可以实现更灵活、便捷的部署。
最重要的是,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能,经常出现“一桩难求”的情况。
以2022年的数据为例,中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为2.7:1,公共车桩比为6.4:1,也就是平均每6-7辆新能源车要共用一个公共充电桩。
再加上公共充电桩利用效率一直不高。有数据统计,2022年充电桩平均利用率在3%-5%左右。
体验差,利用效率还低。除了让新能源车主难办,往往还劝退了一批新能源汽车的潜在消费者。
所以在充电这个万亿级的市场,更灵活、更高效的充电方式一直被认为是下一个风口,比如充电机器人。
而纵目,看到了前景和钱途,也似乎公司业务转型升级中,一个迷人的新赛道。
纵目科技为什么布局充电机器人赛道
首先先了解一下纵目科技。
纵目科技在2013年成立,创始人兼CEO是唐锐。
1976年出生,拥有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曾任掌微电子公司软件总监、CSR半导体(现被高通Qualcomm收购)全球资深研发总监,拥有14年硅谷汽车电子半导体研发、管理经验。
公司产品包括智能驾驶系统,包括行车以及泊车域。
其中,针对泊车系统的传感器、控制模块、软件算法等,纵目科技拥有全栈自研的能力,并掌握全部产权。
并且对于行车域的智能驾驶系统,纵目科技更强调硬件能力,推出支持不同智驾等级的域控制器,以及4D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硬件。
凭借着这些产品,纵目科技已经拿下十余家主机厂,以及多家智能车产业链公司的订单。
在之前递交的招股书里,纵目科技曾披露自主泊车系统以及在20多款车上搭载,年出货量10万套,国内市占率达到18%左右。
但主营业务,目前依然无法实现技术模式到商业模式闭环,之前纵目招股书披露数据显示,亏损经营的状况在持续,甚至扩大。
在纵目披露的三年半营收中,纵目最高年营收达到2.27亿元。
但当年净利润亏损也达到了4.16亿元,从2019年到2022年第一季度,累计亏损超过9.4亿元。
这也是纵目冲刺科创板之时,外界质疑的最主要议题:业务模式没有形成飞轮,亏损缺口不断扩大,凭啥要在公众市场募集更多的钱,能带来可预期的回报吗?
最终的结果,后来也知道了。纵目的科创板IPO进程,被终止了。
所以进军充电机器人,虽然是纵目寻求突破的新尝试,但实际在纵目内部,早已有所积累蓄力。
从2021年开始,纵目就成立了后装、无线充电和智慧城市事业部,而且纵目还一直在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系统,其中就包括无人小车充电方向的技术和产品。
这是一个确定性十足的风口赛道。
千亿万亿充电机器人赛道
有相关行业报告预估到2025年,中国充电桩市场空间将达到729.12亿元。
国际能源署也曾预计,2030年全球的快充桩和慢充桩市场,中国占比将分别达到72.7%和55%,同时全球移动充电解决方案的商业化将达到2%,市场规模约600亿美元(约4305.84亿元)。
并且,根据发现报告,当前充电桩行业已经度过野蛮生长、供需错位时期,充电桩平均使用率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一齐提升,若行业平均电桩利用效率未来继续稳步提升,则充电桩运营企业的盈利能力得以增强,投资回收期得以缩短,充电桩运营行业的经营效率有望进一步优化。
也就是说,当下正是一个对充电桩需求稳步增长的时期,未来市场规模还非常大。
同时,国内也接连推出利好充电机器人的政策。
比如在今年6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19 号中,就明确要求:
在车流量较大区域、重大节假日期间等适度投放移动充电基础设施,增强充电网络韧性。
在各个地方,也有一些城市推出针对充电机器人的补贴。比如北京一台移动充电设备每月可补贴2400元,合肥市对移动充电设备一次性补贴400元/kWh等。
并且在充电机器人赛道,目前还处于一个群雄逐鹿、新老玩家混战的阶段。
国内已经布局这一赛道的企业可大致分为三类,科技企业、车企、以及传统能源企业。
其中科技企业有国轩高科、能链智电、远景科技等老牌技术企业,还有国广顺能、始途科技、动进科技、汇电科技、找桩科技等新兴科技公司。
车企则以传统车企为主,比如一汽红旗、五菱、大众等。
这个赛道内还有各类传统能源企业,包括国网金华、海宏科技、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等。
目前,各玩家还都处于初步探索期,推出的首款产品均在刚落地或小范围试用的阶段。市场方兴未艾,纯电动补能的竞速也才拉开序幕,格局争夺,刚刚开始。
还记得雷军分享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进展中,最后泊车入位后,机器人自动化开启充电的场景吗?
当新能源甚至纯电成为汽车占有率中的大多数,移动充电宝的刚需就会凸显,智能手机曾经发生过的,会再次在汽车领域上演。